top of page

一线教师的 “笔墨助力”:为好友书籍注入 PYP 中文写作教学的真实力量

  • ivyyiliu
  • Nov 6
  • 2 min read

在国际学校担任 PYP 中文教师多年,我在中文写作教学中积累了不少贴合实际的实践思考 —— 从如何应对学生多元的语言背景与中文水平,到分阶段培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写作能力,这些从课堂里沉淀的经验,原本是日常教学的 “备忘录”,却在不久前成了好友书籍创作的 “助力剂”。


当时好友正在筹备一本教育类书籍,其中 “中文写作教学” 章节总觉得缺少些落地的实践支撑,得知我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后,便邀请我一起完善这部分内容。对我而言,这不仅是帮好友的忙,更是一次梳理自身教学思路的机会,于是我们很快开启了 “教学实践 + 专业创作” 的协作。


我的核心任务,是把一线教学中的关键经验提炼出来:比如面对语言背景(外语、第二语言、近母语)和中文水平差异大的学生,我们会用差异化分组教学兼顾每个人的需求;写作培养也会按年龄段分层 —— 低年级从字词认知和汉字文化入手,三四年级过渡到书写练习与简单句段创作,中高年级再引导认识文体、尝试独立写作。同时,我也没回避教学中的现实困境,比如国际学校中文课时有限,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教学效果,是我和同事们一直探索的问题。这些来自课堂的真实思考,成了书籍内容的 “实践骨架”,让原本偏理论的写作教学章节有了贴近教学现场的温度。


好友则负责将这些零散的经验进行专业整合与升华。她会先吃透教学场景和策略,再结合书籍定位与读者需求(可能是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),把分阶段教学逻辑与教育理论结合,让策略背后的原理更清晰;针对课时有限的问题,还补充了 “微型写作任务” 等前沿解决方案。此外,她还优化了内容逻辑和语言风格,让一线经验既能保持真实性,又能和书籍整体调性统一,最终把这些教学思考转化成了系统、实用的章节内容。


ree
ree

如今回看这场合作,特别庆幸能让一线教学的点滴积累,通过书籍传递给更多同行。于我,是教学思路的一次复盘;于好友,是书籍内容的一次赋能;而对读到这本书的人来说,或许能从这些来自课堂的经验里,找到适配自己教学的灵感。这大概就是教育者协作的意义 —— 用各自的所长,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走得更远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Drop Me a Line,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©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